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党政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十八大精神学习:德育的光荣责任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新闻作者: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 徐惟诚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王美佳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3.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也为学校德育的加强和改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要的任务。当前我们必须积极地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使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为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的最后,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舞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既寄希望于青年,又为青年明确指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和正确途径。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八年时间。这八年中将有大批今天的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从现在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百周年,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更主要地落在了现在的青年学生身上。
       学校德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丰富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丰富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都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资源。同时,新的情况、新的教育对象也向学校德育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认真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收到实效,真正关涉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落入形式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报告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接力探索取得的,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只有站在历史的跨度上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因此要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和熟悉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八十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历经失败、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带领全国人民,历经曲折,不断探索前进的历史。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具有世界的眼光,不但要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国处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之下,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还要了解世界各民族怎样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更是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但是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成就,不容易注意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不容易注意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发达国家更有极大的差距;不容易注意到我们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不容易注意到我们的贫困人口仍然有一亿多……。我们的成就是在这样的底子上取得的,所以愈见其辉煌,我们未来的奋斗也将更加艰苦和光荣。
       针对这些情况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真正使十八大的精神入脑入心。这不仅是一两次宣讲的任务,而是要贯彻到学校德育的全过程之中,细水长流,综合施教,才能真正有效。
       关于德育的内容,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要求。
       上个世纪30年代,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学生们的《毕业歌》唱到:“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历史的车轮需要亿万人民共同推动,青年人也必将在这种共同奋斗中成长、成材、成功。但是国家承平日久,人民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前改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可能会有所减弱,注意力可能更多地集中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与害。当然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情况仍然是客观的实际。帮助青年认识和感知这样的实际,并且感知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中所起的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许多青年人是乐于为国家民族增光、为集体做贡献,并且以此为荣的。要关注和扶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倾向,并创造各种条件使有关的实践得到充分成长的空间。
       一部分青年人责任感不足还和他们的家庭成长条件有关。现在的青年,他们生活的条件比之他们的父母祖辈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加上多半是独生子女,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家庭中受到过度的关爱。他们很难感受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何种影响和后果,很难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人对自己的需要。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缺少相关实践和体会。可以引导他们从爱父母开始,体会到对家庭的责任。进一步通过学校的集体活动,如让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互相服务中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感知自己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渠道,也是人类改造世界最根本的途径。但是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对于未来的社会实践来说只是预备阶段。我们要善于创造各种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面向实践、热爱实践、尊重实践,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有在长期反复的道德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
       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青年人思维活跃,青年阶段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最好时期。要帮助青年学生看到,创新的空间无比广阔,新的科技突破、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放在人类面前需要解决的新的课题层出不穷,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创新不能空想、幻想,只能脚踏实地,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运用客观规律,百折不挠,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才能取得预想的胜利。因此广大青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的准备,思维方法的准备,扎实严谨不畏困苦的品质的准备,与他人协同合作包容互补的准备。
       十八大报告指出:“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气氛”。劳动也是创新的基础。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创新才有不竭的资源。我们今天享用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是亿万人民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奋勇劳动。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从小就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大家的事情一起干,享受劳动的光彩,感受劳动的光荣,为未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做好准备。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一代青年人一定无愧于前人,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光辉业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创造新的辉煌。为了他们的成长,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而光荣,道路已经指明,我们要满腔热情,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认真地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懈地坚持和改进,不断打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文章:统战部和民进中央部署的“彩虹”行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下一篇文章:我校党委被辽宁省委统战部授予“先进党委”荣誉称号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