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理 服务育人后勤校内社会化改革探索之路
后勤社会化最早提出的时候首先是针对高校而言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而后,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很快波及到普通中小学。
一、“校内社会化”改革思路的提出
(一)当时我校后勤状况
1、人员多,人浮于事。九十年代末期我校总务处共有正式职工46人(未含6名停薪留职人员),是兄弟学校的若干倍。各岗位指数严重超标(一个岗位指数多时竟达到5-7人)。由于历史原因,总务处人员处于国营、集体混岗状态(混岗比例约为50%)。
2、管理、分配体制落后。由于学校一直使用历史传承下来的管理体制(人人有工作),所以没有竞争、没有危机感。国营、集体人员混岗,实行同工不同酬的奖金分配原则,使集体整合力极低。整体“大锅饭”的分配体制造成了“人不争先、活无人干”的尴尬局面。
3、后勤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维修工作拖拖拉拉,食堂工作质量低下,就餐人数少(只有400—600人,全校学生2300人),师生、家长意见很大。校产管理松散,资产流失严重。校园建设缺少规划,存在大量“死角”。后勤领导“很辛苦”,后勤工作“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