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党政建设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孙德峰副校长在学校后勤改革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新闻来源:实验之窗   新闻作者: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8.11.25

细节管理 服务育人后勤校内社会化改革探索之路   


    后勤社会化最早提出的时候首先是针对高校而言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而后,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很快波及到普通中小学。  

    一、“校内社会化”改革思路的提出  

    (一)当时我校后勤状况  

    1、人员多,人浮于事。九十年代末期我校总务处共有正式职工46人(未含6名停薪留职人员),是兄弟学校的若干倍。各岗位指数严重超标(一个岗位指数多时竟达到5-7人)。由于历史原因,总务处人员处于国营、集体混岗状态(混岗比例约为50%)。  

    2、管理、分配体制落后。由于学校一直使用历史传承下来的管理体制(人人有工作),所以没有竞争、没有危机感。国营、集体人员混岗,实行同工不同酬的奖金分配原则,使集体整合力极低。整体“大锅饭”的分配体制造成了“人不争先、活无人干”的尴尬局面。  

    3、后勤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维修工作拖拖拉拉,食堂工作质量低下,就餐人数少(只有400—600人,全校学生2300人),师生、家长意见很大。校产管理松散,资产流失严重。校园建设缺少规划,存在大量“死角”。后勤领导“很辛苦”,后勤工作“很被动”。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中共我校第四次党员大会隆重召开
   下一篇文章:刘玉华校长在我校庆祝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