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97年12月,39岁的朱永新成为苏州市副市长。
苏州是著名的水乡,城内河道纵横交错,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河道 淤泥成堆,环境污染严重,为此,朱永新几乎走遍了苏州城内的每一个角落,调查研究呼吁苏州河道的治理。如今来苏州的人,看到那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用现代材料复制的小桥,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苏州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
朱永新自己是教育专家,但是在进行教育决策时他依然坚持依靠专家,不仅如此,他还要分管的部门都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政府决策更加科学。
作为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把自己关心的一些选题交给自己的学生去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教育有哪些需求和挑战,苏州城外来人口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搞,如此种种。他戏称自己有一帮“得力助手”,有一套“秘书班子”,这些助手和秘书,就是他的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和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等五项教育行动计划。
朱永新在苏州教育界大力倡导“特色教育”。在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他多次对校长们说:“对歪才、怪才不要总是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地位。”他到各个学校考察工作时,几乎从来不问升学率如何,却必问:“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他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是多元化,孩子千差万别,学校自然应该是各有特色。学校以特色兴校,孩子以特色择枝,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家长和学生才可能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选择学校。”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苏州市的学校都在以特色化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
关注弱势群体也是朱永新的一种情结。他认为,教育政策的制订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别评估,而其中的关键是关注弱势地区与弱势人群的教育问题。因此,他和他的领导班子搞起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承诺绝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辍学。他自己主动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小学、中学、大学各一名,并长期给予贫困研究生经济上的帮助。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他予以特别的关注,他说,教育只关注居民而非公民是有失偏颇的。他要求苏州的学校尽可能对外来人员子女开放,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允许学生入学自由择校。当升学盛行由电脑派位风时,朱永新却独树一帜取消这一做法,他坦言,在中国这种国情下,电脑派位限制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有权的、有钱的都可以进入好的公办或民办学校。弱势群体得到的教育资源本身已经很少了,更可怕的是电脑派位让孩子们从小就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件自己不能主宰的事情上,宿命论思想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不如按照分数把对命运的把握交给学生自己。”此外,他大力呼吁建立教育特区,他说:“当经济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仍停留在‘大一统’的阶段,这是教育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最大的滞后。当然,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完全一样,但由一元走向多元,由齐头并进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共同的趋势。”
朱永新经常趁出差的机会进行教育调查,每次都会反复地思考,写出调查报告,和有关专家一起探讨中国教育的问题。
拖欠教师工资和中小学危房改建是教育界多年来的两大教育顽症,可是在山西省长治市的调查中朱永新发现,在这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却能够顺利地治愈上述问题,这令朱永新很惊讶。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各级地方政府只要上下齐心,花大力气,立军令状,尽快解决教师工资拖欠与中小学危房两个当务之急,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的。在富裕的浙江温州考察时他发现,它所辖的苍南县竟然是一个教育贫困县,这使朱永新对教育均衡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思考。为此,他几下苍南,并且到陕西省定边县以及西藏等地进行了教育调查研究,以“教育行”的形式,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撰文发问:“中国教育缺什么?”他自己这样回答: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钱。我国广大农村的学校缺钱,我们有很多教师工资没有如期发放到位;我们有很多学生根本上不起学,我们有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校舍。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人才。目前,我国教师的素质不能不说令人堪忧。因为我们拥有一大批非常忠诚、非常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不会有中国教育的今天。但是,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因此,我们有很多教师没有受到过良好的基本训练,不懂教育规律,素质还很低。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公平。我们一所好学校和一所差学校在教育经费、教师待遇、教育设施方面相差可是十万八千里。
中国教育缺什么?缺教育观念。有人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认为不一定。你知识再多,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如果你是一个两脚书橱,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命运。但是,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中国教育缺得太多: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缺理想……
朱永新的确是个不断思考,善于创新的人。
2003年3月,朱永新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朱永新一参会就提交了12份提案,之前,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教育在线网上公开征集提案,这12份提案就有10份是关于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