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校友撷英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将理想进行到底--“教育市长”朱永新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龙巧玲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4.18

    我开始关注朱永新,是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
    2003年12月18日,我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一个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那天我迟到了,刚刚坐稳,抬头见一个壮实的中年男人站在讲台上,并自我介绍是苏州大学的朱永新,台下一片掌声。会议的主持人连忙补充说朱永新教授还是苏州市的副市长,台下又一片掌声。这时,朱永新笑了,笑得十分腼腆,他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是学术会议,就不要提什么市长了。然而,这一刻却在我心中永远地定格了,我实在很惊讶:一个中年男人居然还拥有那么纯真、灿烂的笑容。后来的接触让我知道,他是一个有“梦”的人。
    从后来与他的攀谈中得知,1958年,朱永新出生在江苏大丰县南阳镇一个教师家庭。六七岁时,当小学校长的父亲每早都会把他从梦中拖起,不等他揉醒蒙胧的眼睛,就塞给他一枝毛笔,让他去临写柳公权的楷书。于是,背地里,朱永新把父亲比作“周扒皮”。但是多年以后,读大学的他却以《父亲的礼物》 为题,写了一篇文章,由衷地感激父亲当年的严苛给自己以后的发展带来的精神和意志资源。
    再次见到朱永新是在苏州大学怡远楼他的办公室里。简朴的室内只有两张桌子,一张用来给学生上课,另一张堆满书籍。我亲眼看到了他的学生们一双双真诚的眼睛是如何给朱永新带来冲动和激情。除了履行市长的职责外,他的学生们告诉我,朱老师的周末基本上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从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直到留校任教,不到10年的时间里,朱永新跨越了从一个棉纺厂临时工到江苏省最年轻的教授这样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的确,苏州大学对于朱永新,不但见证了他的青葱岁月,更是他事业起飞的基地。

    1975年,朱永新高中毕业后,在镇上当文教助理的父亲没能给儿子安排一份代课教师的职业,朱永新只得在建筑工地上一身汗一身泥地给泥瓦匠打下手;在乡镇小厂里,把通红的铁水小心翼翼地灌进刚做好的砂模;或者肩挑背驮,踏着忽闪忽闪的跳板,装卸沉重的货物……在尝试过大队会计、翻砂工、泥瓦匠小工、搬运工、营业员、秘书等等临时性工作之后,他进了当地的棉纺厂担任棉花检验员。他很快熟悉了业务并成为操作能手,还代表厂里去参加操作比赛而屡屡获奖,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青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朱永新对我感叹地说:“有了高中毕业后那两年吃的苦垫底,后来什么样的苦对我都是小菜一碟。”
    1978年,朱永新顺利地考上江苏师范学院,20岁的朱永新揣着过往中的那种沉重和对生命的艰苦的体味,走上了全新的人生旅途。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由于急需教育心理学教师,决定通过公平竞争,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派5人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班深造。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全校有几百人报名。眼见不一定轮得上自己,朱永新情急之中抱上厚厚几大本心理学读书笔记去找系党支部书记,他要证明,他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长期的钻研。
    “这些笔记都是你的?”党支部书记端详着本子上豪放的字迹问道。
    “是的,这都是我平时自学的。”朱永新巧妙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光的追求
   下一篇文章: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