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实验校友频道 >> 校友撷英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将理想进行到底--“教育市长”朱永新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龙巧玲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5.04.18

    “不简单呐。首先,你有勇气到我这里来,另外,你的这个勇气还是有根基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学生。”党支部书记为他的好学精神打动,破例没有经过筛选直接推荐他参加了考试。1980年9月,朱永新带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激情和理想来到上海,此时“文革”刚刚过去,教育科学的元气尚未恢复,但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了。
    开学第一天,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这位中年人就健步登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八个大字。后来,朱永新才知道,这就是学术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燕国材教授。他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也作为对弟子的期待。这似乎正对朱永新的胃口,因为,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理解为“永远创新”。燕教授给朱永新他们开设“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三门课。《中国心理学史》这门课的讲授是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去邻家”这句诗词开始的。这句并不十分经典的诗激起了一个爱诗的年轻学子的强烈冲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破译中国人心灵的密码!燕教授语重心长地鼓励朱永新:“我们再也不能让外国人来写中国心理学史了。中国心理学源远流长,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有志青年去开掘,去发扬。”于是,朱永新的第一篇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被燕教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向潘菽、高觉敷教授等学界权威大力推荐,很快收录在二老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第二篇习作《二程心理思想研究》再次被燕教授推荐到权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朱永新开始引起众人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朱永新回苏州任教,而此时的江苏师范学院已改为苏州大学。在燕国材教授的大力推荐下,朱永新破格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编纂工作;紧接着,他又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的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了全国心理学史的第二套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和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辞典的编写工作……可以说,他参与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全过程。
    苏州大学教工宿舍6号楼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是朱永新一家三口的栖身之所。但是,这个阶段的朱永新,活脱脱一个“工作狂”。儿子的第一声啼哭,他没有听到,儿子成长中一回回染上肺炎、麻疹、猩红热、水痘,都赶上他不在家,妻子谢玲不得不背着儿子光着脚一路跑到医院,医生说,要不是赶得及时,怕是没命了。回忆起这段岁月,谢玲只能用一个“苦”字概括,她又说这苦不光是自己的,还包括朱永新的。
    那时候的朱永新甚至到了晨昏两忘的地步。有一次,朱永新去上海出席心理学会议,因为要赶公交车,他让学生陶新华骑自行车送他到车站。当他背着一包材料从教学楼的楼梯上冲下来的时候,鼻子里哗地流出一片血来。陶新华慌了手脚,不知怎么办好。但朱永新连忙从包里掏出一张稿纸往脸上擦了一把,然后把纸揉揉,塞在鼻孔里连声催促:“赶紧走,快上车!”
    1986年底,苏州大学开始了新一轮职称评定。此时的朱永新才29岁,然而几百万字的著述使学科组初评不敢下定论,空着“学科组意见”这一栏直送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会的几位老专家看到了他“初生牛犊”的冲劲,一致投票通过。于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由此诞生。在成为副教授的短短几年后,他又先后获得首届“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全国通俗政治读物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等,并获全国、省、市表彰奖励20余项。他被邀请出席中国心理学年会,成为国际心理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l992年9月,朱永新结束在日本一年的访问后回国继续任教,不久,朱永新又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当我和他谈到成长的问题时,他说:“人的成长,也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离开了苏大催人奋进的生态环境,我也许是另一个样子。一个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搞行政,首先要学会做人。我是从师长那里学会做人 、关心人、尊重人的。”
    1993元旦刚过,35岁的朱永新又要被学校破格提升为教务处长!“山雨欲来风满楼”,朱永新的师长前辈大多经历了大半生跋涉才获得高级职称,而转眼间,这位当年最年轻的教授又将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之一了。很多人表示了不满,怎么好事都叫这小子碰上了!于是,一边是该不该提拔的争论,另一边,朱永新却有着去不去上任的犹豫。朱永新就是朱永新,他思量再三,觉得自己行,便欣然接受了学校党委的任命。
    正如治学肯披荆斩棘、敢开拓创新一样,抓教学管理,他也“吾道一以贯之”。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他用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开拓创新精神与务实作风有机结合,使苏大教务处成了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治校方略的高效机构,为苏州大学的改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由此显露出朱永新出色的管理才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光的追求
   下一篇文章: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