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后,我们又重新热忱地工作起来,我们的激情再也不可阻挡。
奋斗在我家
照计划,我们的知识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互联网,图书馆和请教有关人员。分成强酸组,弱酸组和比较组后,每组更详细地确定了人员分工,大家尽量利用有限资料,努力查阅,登录有关化学的网站,再搜索酸;去图书馆翻阅有关化学的杂志,看有没有酸的介绍,等等。这期间,真是收获颇丰,可令人头疼的是,内容太零散了。这时,组长便起到了作用。第一组组长黄鹏同学,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整理材料,那真是一个个不眠之夜。还有很多同学付出了心血,把整理后的材料制作成课件,以便各组之间的交流及成果展示。
在班集体这个家中,成功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之奋斗。
绝知要躬行
到了后期,各组基本已整理好自己的研究内容,并制成了课件。老师提醒我们,要注意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后,我们一有时间,便钻进化学实验室,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实验,当我们做完一个又一个实验,乐享一个又一个成果时,我们感到心中很踏实,我们真像那些化学家一样在做实验了,我们拒绝了浮躁,彼此间也增强了几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许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益处所在吧。
态度决定高度
各组已经做好了课件,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实验,可说一切顺利吧。老师先前说的成果汇报课,在我们紧张的准备、强烈的企盼中到来。
当听课的老师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听得出来这其中有鼓励,更有赞许。课上,黄鹏、王学诗和刘天宇同学分别代表三个组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研究成果。他们以平静的心态、自信的笑容营造出无比轻松而严谨的气氛,系统的分类,清晰的讲解及有力的实验论证吸引了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的认真态度终于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几天后,王老师激动地向我们宣布:“我们班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被选中了。”我们要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展示,只有两个班,我们班是其中一个。 不管这是不是一堂完美又生动的化学课,但这是属于我们的“第一课”。
不再“师为生纲”
人们常说旧有“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外加“师为生纲”,老师说的话绝对对,使我们独立思考的余地很小,可此次研究性学习,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干涉我们,老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我们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再者,我们学生的自觉行为明显增多,在查阅文献、走访调查、观察实验、资料整理和汇报中,我们不仅拓宽了学习空间,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