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学了近50年
-- 辽宁省实验中学结合学雷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
“这些孩子那么期待和欢迎我们,我们真应该付出更多的爱和温暖。”近日,从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归来,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3)班的杨同学写下如此感言。班主任程艳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带的班经常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从1961年1月5日雷锋到学校作了题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报告以来,在历任校长的努力下,辽宁省实验中学开始了学雷锋活动,近50年从不间断。
姬庆生至今还记得他任校长时,带学生参加军训的情景。1984年8月,高一新生前往抚顺市海浪乡某炮兵部队军训。学生回校汇报演出时,从学生那震天的口号、整齐的步伐,姬校长和许多家长都感觉到,短短几天时间,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姬庆生说:“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东西涌进来,那时的德育工作关键要树立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开展军训意在给新生打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烙印。
几年间,实验中学逐渐形成了高一学军、高二学农、高三学工的社会实践模式。高二学生在秋季深入农村住在村民家,和他们一起收割、修路。高三学生则到鞍山钢铁公司、沈阳华晨金杯客车等大企业参观学习,感受现代化工业和工人阶级忘我的劳动精神。
1999年5月4日,时任校长王兆和建立了校内学雷锋基地——雷锋广场,并在广场上竖立了雷锋雕像。此后每个学期,都有很多实验园的学子来到雷锋塑像前,举行入团宣言、瞻仰缅怀等活动。
王兆和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如何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实验中学注意高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党课内容不断调整,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举办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与先进模范人物座谈等活动。
进入21世纪,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德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而此时向雷锋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他那种团结战友、互帮互助的精神。现任实验中学校长刘玉华——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便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实验中学将“心理卫生与健康”作为必修课,并由副校长主讲。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形成了高一开设心理必修课,高二开展心理剧比赛,高三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据了解,心理剧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编撰剧本,自导自演,表演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受到了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