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09年度小课题结题报告会成功举行。这是该校教师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发挥实验性和示范 性所做的崭新尝试。全力探索“影响学生一生的素质教育模式”, 既关注学生在校3年,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发展;既重视能力的全面培养,又重视特长的充分张扬——作为全国示范校.实验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验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杰出人才。 对话高端人物,培养和开发高中学子的创新理念,是省实验中学独到的培养模式。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王永志院士,是实验师生为之自豪的校友,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王永志对母校充满了眷恋,在给母校的信中深情地写道:“辽宁省实验中学是我事业的摇篮、成功的起点……”为鼓励在校学子勇于创新,学校专门成立了以6位院士校友名字命名的“院士班”。高中3年期间,班里的学生可以定期与院士们进行 书信及电话往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畅谈兴趣理想,培养创新思维,分享前辈的成功经验。在未成功时追寻前辈的足迹.在功成名就时为母校带动后辈,已经成为实验中学几十年来的光荣传统。 “创新人才攸关国家发展未来,而创新人才的潜质开发就在高中时代。”尽管名牌大学升学率年年在省内独占鳌头,但省实验中学校领导并未对此夸夸其谈;虽然省市高考“状元”常常花落实验园,但他们很少津津乐道。采访中,校长多次提及如何有效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念,他寄厚望于学子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步人高校后的发展,是走向社会后的成功。学校多年来坚持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整合,体现选择性和多样化,重视技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具有“实验特色”的课程运行和管理体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 而今,省实验中学在保有传统的亮点课程——心理学、健美操、通用技术等之外,还开发出汽车模拟驾驶、机器人制作、电子测控技术、服装设计等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程。正是在学校“多路径升学”策略的引领下,实验学子拥有了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一起竞争的机会,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30多所世界名校的垂青。 认为,培养创新人才既需要大学更需要中学甚至小学共同参与。只有大中小学有机协调,在不同年龄层次发挥特有的作用,才能形成有机而完整的培养链,“孵化”出真正的创新人才。据悉,除了重视“通才”之外,省实验中学对于许多“专才”也倾力培养。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或重艺术,或擅体育,或长于写作,或精于发明。国际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一等奖、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工程学大奖、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健美操联赛冠军……这一个个闪耀的光环就是“专才”教育的丰硕回报。 为每个学生打造最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学校的不变承诺。也正是因为坚持“实验模式”、办“创新教育”,辽宁省实验中学得以在国内众多高中示范校中独树一帜、引领潮头,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分高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