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初选报物理竞赛是带着一定偶然性的。刚入学时,对于高中各科竞赛都很有兴趣,一时间踌躇不定,而此时刘生波老师给我很大的鼓励,于是我跟着他走入了物理这奇妙的殿堂。 对于学习,我大多靠兴趣支持,像什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嫌那帽子太大,有兴趣才会花心思去想,否则就会当成任务应付了事。 我的信条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应用是学习的目的。”习惯了“应试教育”,后一条真的很难做到,我只是尽量朝那个方向努力。 对于生活中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都会“想当然”。物理的学习告诉我“想当然”大多是错误的。就像体育竞技中面对危险时,人的本能反应大多是不科学的。我想过很多“想当然”的事,发现其中的物理过程并不简单,而且能想清楚的问题非常有限,绝大多数情况下,我被自己搞得晕晕乎乎的。不过,这也大大激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 于是,我投入到物理竞赛的学习中,希望凭自己的力量解开心中的疑问。开始时上的是基础物理理论课,听着挺深奥,也挺枯燥的,尤其是上热学课,赵国栋老师准备充分,连讲90分钟,可是课后回顾一下,他讲的好像以前都没听过,我好像也认认真真地听了90分钟,不过也好像什么都没学!等到后来,有习题的加入,再经过了较多磨练,总算知道了那么多深奥的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渐渐地心里才有了点底。 力学的理论课不难,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加上刘家伟老师为人幽默,力学课上挺Happy,而力学上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解题时,如何解开数学上的难点,通常要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绕过繁杂的数学运算(主要是高等数学),解出物理过程的答案。 电磁学无疑是各科中最难的。这个是由刘生波老师主讲的,它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需要巧妙的方法,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了的经典理论不能使用,这里花费了很大的功夫。物理竞赛的难点——等效、类比和近似,在这里都有突出体现,而且这里的等效我大多说不清个所以然。 竞赛学习之余,我又想到了我的初衷,那些问题没能解决几个,却带来了更多疑问,我不禁有些茫然。对于习题就不一样了,大多题都会做,甚至有的题是一题多解,使得竞赛成绩很出色。后来想想,原因可能是我习惯了做题,因为题中有已知条件,而生活中的我太不会寻找“已知条件”了,可是太重于思想上的训练,而耽误了笔下的功夫,使得我在这次竞赛中吃了大亏。 于是,我得出“应试教育”下的一条“真理”。“会”不等于“对”,“会”是实力,但只有你自己知道;:对”也是实力,但它让你的实力为众人了解。 物理竞赛结束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单单是物理知识和技巧,更多的锻炼让我受用终身。
作者:第2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铜牌奖获得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
| |
|
推荐新闻 |
|
|
|
热门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