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辽宁省实验中学来了一位难得的客人,她叫尉凤英。八十二岁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精神抖擞,语音洪亮。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她,她是新中国的劳动模范,被称为“毛主席的好工人”,如今我们尊敬的称呼她“尉老”。 尉老一九五三年进入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工人,后任工人工程师。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九年完成技术革新一百零七项,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发表《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同志学习》的社论。她当选过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
 尉老来到省实验中学,是因为收到辽宁省实验中学民进支部的邀请,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报告。此刻,整个会议室里充满着春天的气息。省劳模协会的于秘书长、民进省委的陆部长被吸引来了,关校长、刘书记被吸引来了,民进支部成员和“尉凤英迷”也都来了。刘书记代表省实验中学給尉老献上一束鲜花,引领起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尉老的报告却又让人陷入了沉思。没上过学竟然有一百零七项技术革新,一个小丫头组织上百人的技术革新小组,常年吃住在车间……尉老清晰的思路、精炼而又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劳动模范的生活。劳模不是只会拼命干活的机器,而是有热血肯动脑的榜样。肩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劳模是榜样,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劳模让我们思考。首先,是一颗爱国家、爱事业的责任心。尉老常说的话是“那时的人心中没有我字”。她在工作实践中也自觉的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一个心眼地干社会主义。女同志的恋爱、结婚、生孩子可称为人生的“三关”,尉凤英经受住了这“三关”的考验。她与爱人老卢是经过4 年的恋爱才结婚的,但是他们那4年的时光里却很少在一起散步、谈心、看电影。有一次他们决定去看电影,偏巧尉凤英在攻克一项技术难关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她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把与老卢看电影的事抛到了脑后。当焦急中的老卢找到她时,她正在制作技术革新的模型,结果老卢也跟着她忙活起来。那时为了搞技术革新,经常是干到凌晨两三点钟,回到家怕因为敲门影响邻居的睡眠,她便蹲在自家的门口睡着了。其次,是执着创新的科研精神。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尉凤英和身边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完成技术革新项目七百零七项,创造价值一百八十五点五万元。她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仅用四百三十四天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第三,是跟上时代脚步的理念。众多的荣誉没有让尉老停步,她一直紧随时代的脚步。现在的尉老还坚持给望花一校的小学生作指导老师,还支助贫困大学生,还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还每天看书看报。她熟悉电子产品的使用,了解网络词语的意义,关心国家的政策。她说自己没多少文化,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接触社会,,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 尉老的讲话结束了。省实验中学的民进会员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校长代表学校汇报了近几年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的成绩,讲述了目前的工作重点以及未来的目标。最后,与会成员一起合照,留下了尉老在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