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中学放飞了我的理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未
前几天,辽宁日报记者代表实验中学让我为母校写三句话,一是总结一下我对母校的印象,二是谈谈从母校得到的收获和财富,最后再写一句对母校的寄语。那我今天的讲话就从这三方面来谈吧。
先说最大收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验中学放飞了我的理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我的成长经历谈起。我是1955年进入实验中学初37班的,58年进入高36班,1961年毕业。每个人的智力开发有早有晚,懂事也有早有晚,我是属于比较晚的那种。至少初一刚入学时,我还没开窍,理解力很差,但记忆力很好。数学、物理根本不懂,不过,但凡见过的题,我基本上都能背下来,却并不理解。所以成绩好坏,完全取决于我是否见过考题。初一期末,只有音乐和植物考了5分;数学最差,是3分,勉强及格。那时实行5分制,3分就相当于现在的60分。平时测验还有好几个2分。母亲拿到成绩单既没有批评,更没有责骂,只是流着泪反复说对不起父亲临终的嘱托和国家对我的养育。我父亲生前是《东北日报》记者,为了及时报道解放军接收鞍山的情况,在当地不幸染上伤寒去世。我们兄弟姐妹后来都是靠国家抚恤金养大的。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母亲当时自责和失望的眼神,这给我很深的刺激。可能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懂事了。那时学生都住校,我哥哥也在实验中学,他学习很好。这次谈话我哥也在场,家里就决定由他每个晚自习前,给我出十道额外练习题,晚自习后,再对我进行特殊辅导。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期中考试,结果代数还是3分。我痛哭了一场,下决心做更大的努力。我的同桌叫胡颖,他成绩比我略好一点,但数学也是中等。我俩就下决心,到期末一定要赶上我们班最优秀的两个学生,是两个女生。结果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第一次考了5分,不是靠背,而是靠真正理解的5分。为了把成绩保持下来,放寒假时我就开始预习下一学期的代数和几何。这个假期成了我第一个有明确目标的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