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网站地图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招考资讯频道 >> 高考资讯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2003全国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新闻来源:实验中学   新闻作者: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新闻录入:网络中心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03.04.04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以下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具体说明:
    1.记忆 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如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体现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
    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二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理解 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结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理性叙述,结论是对某种过程的认识性叙述。它们是指涉及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性的、规律性的语言叙述。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途径,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组合。在解释图表、数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图表、数据所展示的主要概念群;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寻找第二级乃至第三级概念群;最后,要说明这些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图示有关概念是指将信息图表、数据化。这种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即能够用图表、数据的形式反映主要概念群。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发展演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
    3.应用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运用材料的前提是阅读和理解材料。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有: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和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揭示材料与社会主题、自然现象的关系;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
    判断、归纳、推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所谓科学和有效是指思维的正确性。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对事物的现状以及流变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子以证明;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持;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判断和清晰、翔实地解说判断。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导致正确归纳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作为依托;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能够对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进行理论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认识其它事物;将事实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进行条理清楚的表达。
    推理是对事物的形成以及变化发展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导致正确推理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和归纳作为依托;对构成事物形成的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对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对推理根据和过程进行清晰的表述。
    二、考试范围 
    (1)政治 
    (2)历史 
    (3)地理
    三、命题知道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题型分数比例:
    (1)选择题 约50%
    (2)非选择题 约50%
    4.内容比例:
    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5.试题难易比例:
    难题 约20%
    中等难度题 约50%
    容易题 约30%
    6.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单纯的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上一篇文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入学考试英语考试说明
   下一篇文章:“3+x”高考模式的研究--2003届高考形势及其教学对策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