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导读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校新闻频道 >> 学校纵横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热门 

《德育报》头版刊发我校办学纪实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新闻作者: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王美佳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4.05.05

    在我校即将迎来建校六十五周年之际,《德育报》(全国发行)记者来到我校做全面采访。在采访中,《德育报》记者认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成果显著,应该向全国推广。4月29日,《德育报》在其头版发表题为《品牌与时代共舞 特色和高效育人——辽宁省实验中学创建“人民最满意学校”纪实》的文章,合计1万7千余字,共占两个整版(1版、4版),全文如下:
    品牌与时代共舞 特色和高效育人
                ——辽宁省实验中学创建“人民最满意学校”纪实

    在绿水逶迤、芳草连天的浑河岸边,一座诉说着亘古与沧桑、承载着文明与文化、收录着历史与梦想的古城巍然矗立,她就是素有“东方鲁尔”之美誉的沈阳。
    在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有一座让学生极具幸福感的圣园——
    她,与新中国同龄。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会演绎出不同凡响的绝唱。
    她,与新时代共进。于摸索中艰难前行,却从未动摇全面育人的坚定信念。
    她,与新未来盟誓。以三年之稳固奠基,承载起莘莘学子幸福美好的人生。
    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记者的步伐和着春之独奏曲的节拍,踏进了这座位于盛京城北、享有“辽宁第一校”美誉的圣园——辽宁省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或“实验园”)。
    在这里,春风化雨,无数园丁不忘“敦品励学,全面育人”之方针,在如梭的岁月中建立如歌的功业;
    在这里,书香满园,莘莘学子秉持“明心知往,力行求至”之校训,在火热的淬炼下打造闪亮的光环;
    在这里,桃李芬芳,万千英才受益“学习三年,终身发展”之理念,在广阔的天地里开拓理想的未来。
    六秩风雨吐芳华
    承载光芒、孕育希望的朝阳与绚丽夺目、载誉而归的夕阳不断交替,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了65年的春华秋实,也沉淀下这一段如歌岁月。辽宁省实验中学,亦如这寄托希望而出,满载荣耀而归的太阳一般,在一代代实验人的躬耕下,尽吐芳华,一路飞歌,欣欣向荣。
    这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圣园。
    1948年11月,东北地区全境解放。一群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的林枫与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车向忱、副部长董纯才、东北妇联主任郭明秋等同志,深感“百业待兴,人才为重,旧式教育已不再能满足建设新国家的需要”。为了创办“新型正规化教育”,这批深谋远虑的教育家多次聚首,共同商量、激烈讨论、激情勾画……最终,一幅凝结他们无数心血、由他们倾心亲手描绘、振奋人心的教育蓝图呈现在时人面前!
    1949年5月4日,在全中国解放的隆隆炮声和迎接新中国的曙光中,一所开启新中国国民教育之先河、肩负实验性示范性历史使命的学校——东北实验学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应运而生!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所实验学校。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她便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建设一个新政权的样板校,打造一方新教育的实验园!示范辽宁、辐射东北、影响全国、走向世界!从她奠基的那一天起,她就史无前例地将“爱国进步,敦品励学,尊师爱校,全面育人”制定为育人方针,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
    1954年,东北实验学校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虽易其名,使命依旧。
    第一代实验人——车向忱、郭明秋和董纯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呕心沥血为实验园的发展奠基,实验人不仅继承了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重思想教育,重劳动教育,重学业教育,重全面发展,还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引进苏联教育的理论、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及管理经验,将苏联教育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他们坚定地将智育放在育人的核心,而将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在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不忘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技术教育,建立学校实习工厂和农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奋勇承担起实验性、示范性的重任,为东北乃至全国教育树起一面高扬的旗帜!
    热血沸腾、激情饱满的第一代实验人,不会忘了当年每间教室黑板之上悬挂的那一方由车校长亲自研墨执笔的横额——“为祖国而学习!”那是实验中学第一代耕耘者站在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提出的一个极富时代感和革命意义的响亮口号:“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
多么掷地有声的使命!正是因为这一使命——才有了实验园定期举办的报告会,请林枫、李富春讲长征故事,请高崇民、丁玲讲文学革命,请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下肢伤残的文化工作者王化南讲事业与理想;
    才有了一批批实验师生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举办文艺演出,开展社会调查,向劳动人民学习;
    才有了1951年的“邻朝烽火危东疆,投笔从戎别同窗”,全校学生踊跃报名,200多名学生应征入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才有了1953年的50余名实验人,响应国家的号召,留学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国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风雨兼程65年,实验园忘不了这些名字——车向忱、郭明秋、董纯才、张景义、姬庆生、朱锡杰、王兆和、刘玉华、关俊奇……他们率领着实验人,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在浩瀚的教育海洋,几经风雨,几经浪涛,始终为辽宁省实验中学这艘大船掌舵引航。而实验人引以为豪的优良传统——全面发展,为国育才,正是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的闪亮航标。
历史的车轮一路滚滚向前,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发展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坚持实验,积极改革”,成为实验人坚定不移的治校方略。纵观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历史,是一部实验的历史、一部改革的历史。实验人坚信,没有实验就没有创新,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实验和改革,就不能担负“实验性、先行性、示范性”的历史使命!
因此,无论是在学制、办学体制、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还是在课程、教育、教学、培训、科研等领域,一代代实验人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冲锋陷阵。
    20世纪60年代初,实验人吸取苏联经验,引进凯洛夫教育理论,摒弃旧式教育,创办新型规范化、示范性实验学校,由此奠定了实验人时代先锋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势不可当。值此之时,第五任校长姬庆生和他的团队领潮流之先,已在教育“整体改革”的全新领域中深入探索。他们敏锐地预见到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时代已经到来,为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他们打破“禁区”,率先开始了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第一,以思想改革为先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第二,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第三,加强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第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实验人大刀阔斧地“压缩必修课课时,开设劳动技术课;增加选修课课程,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广开渠道。
    1988年,当我国的素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人们还在为怎样认识师生关系,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等问题争论不休时,实验人已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达成了认识的统一: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当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决定;如果就教学过程这个矛盾体而言,教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与发挥。”
    实验人认为,就一定领域和意义来说,教育科研恰是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的前导,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因此,实验人一贯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立足校本研究,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极大地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并于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求新的思维方式。
实验人于“八五”期间,承担了“高中政治方向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等3项省级科研课题;“九五”期间,承担了“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等8项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十五”期间,承担了“多种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等6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十一五”期间,承担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方式的新探索”等7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十二五”期间,“示范高中多样化发展创新实践研究”等5项国家级课题……目前,一项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全面覆盖的新型校本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正在实验园中方兴未艾,全面展开。
    2000年后,实验人开启了“内联外通,开放办学,交流合作,共享效益”的新思路,先后同国内近百所著名高中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之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2006年后,实验人瞄准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提出了“国际化战略”的命题。
    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60年光阴转瞬即逝。2009年12月28日,经辽宁省教育厅任命,关俊奇从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刘玉华的手中接过了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帅印。以校长关俊奇为首,以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刘朝忠、副校长孙德峰丛惠春赵雪江为主要领导的第九代实验中学领导班子的组成,翻开了实验中学满载希望的新篇章。
    关俊奇十分熟悉辽宁省实验中学的管理工作。自1985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辽宁省实验中学以来,他曾先后任物理教师、校团委书记、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95年任副校长,2005年任常务副校长,2006年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到他出任校长之时,关俊奇已在辽宁省实验中学生活工作了24年,他对实验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木都了如指掌。在配合前任校长打造圣园的工作中,他已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现在,他亲自挑起了这副重担,之前所有的经验都开始汇集成一套治校方略。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属于实验园的,属于实验园的每一位教职工、每一名学生,带领圣园前进的每一步规划都必须大胆而慎重。
    当记者与关校长谈到实验中学的办学特色时,他说:“杰出人才的培养,应该 是我校的最大特色。这个特色是其他学校难以复制和取代的,这是实验中学存在和发展的独特价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确立了杰出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观念、措施也必须考虑到位、准备周全。
    时至今日,以关校长为首的实验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确立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宗旨,坚持“治校之道,以人为本;立校之基,实验为本;兴校之策,科研为本;强校之标,素质为本”的发展思路,践行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打造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向着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国际化,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标高不断跨越,以无比浓烈的教育热忱,全力打造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管理机制、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生群体、一流的教育成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今的实验中学就像一个矗立世纪之巅的巨人,拥有的是为国家和民族发现杰出人才、培养杰出人才、造就杰出人才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谈到实验园独特的“实验育人模式”,关校长给出了这样的概括:“坚持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特色教育,把高质量、有特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此引领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对此,实验中学一直坚持以下的主张:既对分数负责,又对能力负责——对分数负责,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良性发展,这也是实验园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必须履行的职责。只有获得高分,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兼顾分数与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负责。
然而,实验人重视高考分数的同时,更愿着眼于教育的本真。该校做到了名牌大学升学率年年在省内独占鳌头、省市高考状元连年花落实验园,但他们更为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步入高校后更具发展的空间,为其走向社会后的成功奠基。
    有目共睹的是,实验中学的高分考生绝无“低能”之嫌,他们志向高远,善良活泼,无论在哪里都闪闪发光。如2010年沈阳市高考状元胡慧盈同学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学校报社的编辑部部长,平时喜欢打篮球,爱唱歌,是KTV里的“麦霸”,更是很多同学的好朋友。在高考夺魁之后,她的第一个暑假计划是通过打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了解社会。她创作的微情书“百字令”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征文比赛第一名,一时红遍各大媒体。既重视能力的全面培养,又重视特长的充分张扬—实验人努力建构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特长 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课程运行和管理体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需要。
    实验中学多年来坚持课程改革,在努力打造高考科目高效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以多元菜单式特色课程为主模板,选修课涵盖了人文素养、科学探究、身心发展、生活技能、科技创新、体育艺术、奥赛辅导、国际课程等多个领域,有5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做到了使传统的亮点课程——心理学、健美操、通用技术、汽车模拟驾驶、机器人制作、电子测控技术、服装设计等尽善尽美。在这一点上,实验人提出的口号是:要让实验的学生不仅拿着驾照上大学,还要以高尚情怀、高雅情趣、高素质创新技能的“通才”上大学。
    除了重视“通才”之外,实验中学对许多“专才”也倾力培养。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或在全国乃至国际各类奥赛上斩获金牌,或重艺术,或擅体育,或长于写作,或精于发明……为每个学生打造最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是实验中学的不变承诺。
既关注学生的三年,又关注学生的一生——
    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其学生的人生成就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时至今日,实验中学为国家培养了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验中学的学生无时无刻不浸润在优秀前辈的激励之中。所以“既关注学生的在校三年,又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用优秀校友的事迹励勉后学,也是实验中学永远走在教育前沿、时代前列的“法宝”之一。
    为鼓励后学,学校成立了以院士的名字命名的“院士班”,高中三年期间,班里的学生们定期与院士们进行书信及电话沟通,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分享前辈的成功经验。在未成功时追寻前辈的足迹,在功成名就时帮助母校带动后辈,已经成为实验中学几十年来的光荣传统。
    针对“实验育人模式”,以关校长为首的实验人制定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发展计划:
    优化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主阵地、主渠道的教育理念,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坚持德育为首,进一步完善学校独创的德育“432211”工程,实现了“双成+创新”(双成,即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坚持大型活动课程化、小型活动社团化,可供学生选择的德育活动课程达到30多门,可供学生选择的社团达到50多个。
    丰富人才评价视角——学业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同时将德育课程的学分制管理作为学生评价的有益补充,将德育课程与社团系列活动学分化,逐步建设起多种可供选择的活动课程及探索出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制度,并将学分与学生评优及毕业有效结合,建立起适合学生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拓宽人才发展多元路径——学校力求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的升学路径,一是国内高考路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占领国内升学高位;二是特长生发展路向:为体育、艺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特长人才提供发展条件,实现优进高出;三是国际升学路向:放眼世界,拓宽国际留学渠道,占领国际留学高位。
上任不久,关校长就带领着实验人,确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即:
    全面建设全国著名学校——通过全国著名学校建设,打开省域示范、东北示范和全国示范空间,全方位省内示范、部分经验东北示范、特色经验全国示范。
    全面建设世界知名学校——让世界了解实验中学,让更多学生走进国际名校,让国际竞赛有更多实验学生身影,让校长、教师在国际教育论坛上有声音,让实验中学参与世界知名中学的合作与联盟。
    为此,关校长制定了十大发展战略,即:特色化多样化战略、人才培养战略、教师专业发展战略、科研创新战略、课程优化战略、学科发展战略、特长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后勤服务战略、精品校园建构战略。这里面,凝聚着全体实验人深入的思考、科学的定位、精准的设计、踏实的践行!
    六秩耕耘育人路,一曲桃李争艳歌。65年来,4万余名优秀学子从实验园奔涌而出,他们意气风发,走向长城内外;他们壮怀激烈,赶赴大江南北;他们胸怀祖国,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有首届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世界射击冠军赵璧,“军中百灵鸟”歌唱家任丽蔚,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眼科医生何伟,法学博士、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申家宁,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在田、王永志、张懿、李未、柴天佑、朱荻、赵新力,中共中央委员、部长刘忠德、朱育理;还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教授、高工、教师、作家和艺术家、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在海外留学的硕士、博士等等。无论是以往还是今天,实验中学都无愧于历史重托,无愧于祖国的召唤!
    被誉为“给地球做CT的人”的中科院首批院士马在田在《学海回眸》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经过8所学校,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实验中学。”
王永志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作为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获得小行星永久命名权。他对母校充满了眷恋,曾著文称:“实验中学是我事业的摇篮,成功的起点……”
    敦品励学品自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从学校肇建时的“敦品励学,全面育人”,到新世纪的“明心知往,力行求至”;从20世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甘于奉献”“努力发扬钉子精神”,到新世纪全面开展的不断规范化、科学化、系列化的“德育432211工程”,实验人将修心重品、以德立教的作风,始终贯穿在其育人理念之中。
    “明心知往,力行求至”,是实验中学集思广益总结和提炼出的校训。语出北宋大儒程颐的名篇《颜子所好何学论》:“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实验中学基于自身实际,将“明心知往”诠释为“明德立志”,即明确为学的目标和方向;“力行求至”,就是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实践,从而达到极致之境。
    实验中学的德育,就是在秉承这一谆谆教诲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实践,注重行为养成;持之以恒,注重潜移默化;协调发展,注重知情意行;与时俱进,注重联系实际。
    自20世纪60年代、沈阳军区战士标兵雷锋在实验园为全校1200名师生作“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主题报告之后,他的演讲和行为风范便深深地扎根在实验人的心灵中。从此,“向雷锋同志学习”便成为实验中学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每学期,实验学子都会在坐落于实验雷锋广场中央的雷锋铜像前举行入团宣言、成人仪式和瞻仰缅怀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人全程录制的雷锋同志近两个小时的报告,成为其仅存的录音资料。1976年,这份录音资料被中央一新闻单位征调收藏,成为珍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
    穿越时空的雷锋精神,永远地融入了实验中学的校风之中,熏陶着实验园的一草一木,一师一生,滋养人心,锻造灵魂。几十年来,实验人始终把“学习雷锋”作为德育的切入口和生长点,让传统的风帆鼓满时代的新风,让钉子精神和奉献精神陪伴学子们的一生:
    开展各种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感知社会的学生“志愿者行动”,锤炼高尚的品格;
    学军、学工、学农、学商,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的责任与追求;
    走进高等学府,走进科研院所,走进文艺团体,走进国防机构,以丰富的见闻和时代的感受,滋养远大的理想;
……
    如果说雷锋精神是实验中学上世纪德育工作的最真实映照,那么独具特色的“德育432211工程”就是新时期的实验人顺应时代变革、不断探索和发展德育理念的硕果——
    办好4所学校:新生军校,青年学生党校,创造发明学校,家长学校;
    加强3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科研建设;
    建立2个基地:校内德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贯彻2个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高举1面旗帜:向雷锋同志学习;
    强化1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432211工程”,将实验中学的德育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德育建设,培养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优秀、身体心理健康、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求真务实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实验中学的德育工作驶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完整体系的德育工程,如一面猎猎战旗,高高飘扬在实验园的上空!旗帜树得越高,脚下的土地越要深厚;果实越是甘甜,滋养的土壤便越肥沃。对一所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无疑是滋养一切的土壤。那实验中学呢?                    
    根深方能叶茂,细水方能流长。风雨65年,如今的实验中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风,而这种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了每一个实验学子的心田。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学校拥有教学楼、逸夫图书楼、永志科技楼、国际交流中心、艺术中心、体育馆、礼堂等诸多高标准现代化设施,整个校园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环境优美,绿树成阴。置身其中,记者感觉一片和谐的气氛氤氲在各个角落。
    实验学子自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起就会发现,校园里有一群和学生和谐共处的可爱的松鼠。多年来,从没有一个学生对这群“调皮的小精灵”有过任何的伤害,反而会小心翼翼地让开,以免惊动了它们。所以,这些小松鼠们总是喜欢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校园内种植有杏树、李子树、樱桃树等果树,它们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几十年来,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从来看不到有某个学生随意攀爬。他们会有组织地进行采摘,然后把采摘的果实送给自己最敬爱的老师细细品尝。
    学校的图书馆里永远是那么安静。可推门进去却会发现,里面几乎座无虚席,学生们连翻书时都会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别人。
    早已成为学校一景的雷锋广场,矗立着毛泽东同志手书题词的雷锋塑像。“传承雷锋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不但是学校高举的一面旗帜,同样根植于每一个实验人的心底,化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甘愿做一颗螺丝钉”的源泉和动力。
    每当寒暑假之时,一些福利院、敬老院等慈善机构里总有实验学子的身影。这是承袭实验中学坚持了多年的传统,为公益事业做贡献。
……
    当实验中学学子迈进高校、走向社会时,他们通常特别懂得尊重生命,懂得感恩社会,懂得和每一个人融洽地相处……这些都是实验文化赠予他们融入生命的宝贵财富。
    在淳朴、浓厚的人文气息的熏陶中,在教师们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实验中学的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格修养。或许,毕业多年后的实验中学学子可能不记得课本里的某篇课文、某个公式,或试卷上的某道考题。但是,从老师或在校园里学到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人文素养,则会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便是实验中学倡导的“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意义所在。
    这充满爱心、充满和谐、充满睿智、充满创新的校园,自然离不开一代代实验人殚精竭虑倾注的情与爱、奋斗与追求、希冀与期盼。现任校长关俊奇,在记者的眼里始终那么文质彬彬,风度翩翩,谦逊中透着大气,儒雅中不失自信,显得那么睿智和仁厚。他的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他对于教育事业的那份执著和热情。在介绍完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之后,关校长告诉记者:
    “如果说‘人格教育’和‘品德培养’撑起的是实验人冰魂雪魄的人格脊梁,那么要让实验学子们飞得更高、更远,一定少不了‘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的双翼。”
诚哉斯言!实验中学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培养学生树立起“钻研、进取、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
    关校长提出的“要让实验中学的学生拿着驾照上大学”的响亮口号,更是让记者的眼前倏然一亮。仅是这么简单普通的一句话,就把实验中学普及全面素质教育、立足实验特色的理念与其他几千所学校明显地区别开来。
    一个兴趣,可以引领人不懈的追求;一个亮点,可以激起人思想的腾飞;一个信念,可以营造教育的乐园;一个口号,可以看出人思想的前瞻……
    记者在实验中学看到,教室里摆放着数十台汽车驾驶模拟器,其设置与汽车驾驶室完全相同,方向盘、档位器、踏板等样样齐全。几十名学生坐在汽车驾驶模拟器的驾椅上,随后启动车辆,一手握住方向盘,一手挂档,只见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屏幕上显示着汽车正在高速路上行驶的画面。
    据介绍,学校每周都会安排汽车模拟驾驶课,课上老师会教学生一些开车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上汽车驾驶模拟器实际操作。“学校选用的汽车驾驶模拟器和驾校使用的一样,通过汽车驾驶模拟器可以选择各种路面、天气状况,如下雪天、泥泞路面等,和开真车一样,而且驾驶模拟器的方向盘等没有助力,会比开真汽车还要难一些。”负责课程的朱老师说。
    学生黄文宇告诉记者:“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这门课,学开汽车已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
    除了学会驾驶汽车这一技能,其他各式各样的特色课程,如心理学、健美操、通用技术、机器人制作、电子测控技术、服装设计等30余门,更是多彩绚烂,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让他们尽情地展现青春的靓丽和风采。
    “我们不但要让所有学生熟悉驾驶汽车这一基本的技能,还要让学生以高尚情怀、高雅情趣、高素质创新技能的‘通才’上大学。”关俊奇校长的目光永远投向开阔、遥远的前方。
    正是在关校长超前思维、开阔视野和前瞻举措的引领之下,实验中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整体和全面的提升,形成了“千帆过处无沉舟,万木春中皆嘉树”的可喜局面。
   “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发扬每个学生的特长,是实验中学多年来始终坚持如一的办学理念。校园里有着这样的流行语:“学生的潜能如地下之水,人人都有,全在于挖掘,如果挖了没有,说明挖得还不够深。”“学校不是‘克隆’标准件的工厂,学校是培育‘小树’茁壮成长的雨露、阳光、空气、土壤。”
    因此,实验园内百花齐放,现有学生社团50余个,其中风华杂志、语意报社、尘微志愿者服务社、绿荫环保学社等实践类、文学类、文艺宣传类社团创办得有声有色,颇得学生喜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潜质,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团,也可以自己组建新的社团。
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每个孩子都愿意在自己的旗帜下成长。”实验中学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对“专才”也是倾力培养。一大批或重艺术,或擅体育,或长于写作,或精于发明的“专才”在实验园尽情挥洒着才智。
    实验学子在省级、国家级各科奥赛中多次获奖。仅2013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有14名学生获得省级数学奥赛一等奖,是全省最多的学校。2009届学生郝思杨在国际生物奥赛中获得金牌,在200多名参赛选手中,她的实验操作成绩获得第一名。
    曹人天同学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实验中学为曹人天提供的宽广舞台,使他在自己的特长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2010年,曹人天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的殊荣(全国仅3名学生,辽宁省仅1名),并最终获得清华大学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专业的保送资格。
    刘之源同学制作的《保卫战》荣获“长江杯”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高中组程序设计三等奖;张疏朗、关闰午、赵允铎、许淮、李博男、杨晔、王之瑜在辽宁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无线电测向比赛上取得了各参赛组别的第一名;
    除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风采非凡,实验学子在艺术和体育方面也斩获了不少桂冠:
    舞蹈队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世界中学生艺术节;
    健美操队获全国健美操联赛冠军;
    清华女篮2011年通过专业测试的4个学生当中,辽宁省实验中学占了其中的3个,最终2人成功入选清华;
    这一个个闪耀的光环,都是实验中学教育获得的丰硕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实验中学,在有声有色的人格教育、品德教育、科技教育和体艺教育的全面开展中,成果显著。先后在德育、教学、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活动、体育军训、艺术教育、档案管理等方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学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学生军训训练工作先进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单位、中国科协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优秀项目实验学校等百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200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欣闻今年是辽宁省实验中学成立60周年,特向全校师生表示热烈祝贺!1986年7月,我任辽宁省省长时,参加了在你校召开的辽宁省德育教师座谈会。当时,我提出,希望你们带头把德育工作抓好,坚持全面发展。20多年来,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书育人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增添了光彩。”
    正是那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圣园之魂,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代代相传,才使得实验中学薪火不断,弦歌相继,并永远保持着一种厚度,那是60多年的文化积淀,根深叶茂,博大精深;那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更体现了一份放眼世界、立足脚下的沉稳,一份急流勇进、舍我其谁的创新锐气……
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人们的心目中,校长往往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应该是高贵的、深邃的、博大的,应该对人有深刻的理解,对教育有独特的理念,对办学有准确的把握。
    在关校长的心中: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像一本经典的书,在提升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师更像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花,给学生带来诗意般享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心田里播撒下美好的种子。而在心灵里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记者早就听闻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强、教师的幸福指数之高,于是迫不及待地向关校长问及实验中学的“管理经”。关校长笑着道:“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师节的演讲中曾说,我们在赶路,一路匆匆,一路寂寞。但干渴后会发现清冽甘甜的溪流,寂寞后会发现倾心相爱的旅伴,艰辛后会发现诗情画意的享受。那道神秘莫测的风景具有不可抗拒的磁力;那个步入成功的日子散发着爱情般的芳香。让我们乘着金色的理想、红色的激情的翅膀飞翔。从出发中走来,再从出发中走过,我们是那样享受这段旅程”
    追寻实验中学65年的光辉历程,实验人始终把一流教师队伍视为一流教育的根基。经历了65年的长路漫漫,坎坷沉浮,实验中学却始终葆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始终葆有一个杰出的名师群体。这正是实验人百战不殆的“大手笔”。
    从学校奠定之初在解放区学校征调、在旧学校遴选、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选拔的第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到20世纪50年代在国运将兴、民心激越的形势下培养出的一大批诸如“杨生物(杨明书)”“钱三角(钱永耀)”“马代数(马学成)”“赵语文(赵北柯)”和素有“武侠作家”之誉的语文教师王度庐等德才兼备的名师;从1998年启动的以培养青年教师为主的“一三五八工程”,到2002年开始启动的“名师工程”;从2004年启动的“青蓝工程”,到2005年启动的第二届“名师工程”;从前任校长刘玉华的“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为教师打造专业发展平台”,到现任校长关俊奇的“满足教师职业生涯的多样化需求,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实施专家治教”……65年间,“人才强校”的战略始终贯穿在实验中学的理念之中。
    在关俊奇校长的心目中,好老师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师德高尚,业务精专,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了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实验中学遵照“教师专业发展战略”,每年辟出专项经费,实施扎实基础、凸显特色、关注内涵的教师培养方案,全力打造名师阵容。建设和培养一支与时代对接、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精锐教师团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全校每一位教师都应明晰自己在学校发展中的责任和作为。每一位教师都需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话语权的名师,做出一流的教育成绩。
    ——弘扬师德,倡导献身教育、追求真知、为人师表的风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方面要求。基于此,针对自身发展的特色,实验中学提出三个反对,三个提倡,即:反对有偿补课,提倡外出讲学;反对只知教而不知专业充电,提倡终身学习;反对一般性完成工作状态,提倡追求卓越。
    ——立足校本,探索建立名师成长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理论反思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竞赛,主题研讨等活动,如“教学百花奖大赛”    “说课比赛”“优秀教师示范课评比”“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擂台赛”等,培养实践智慧,张扬教学个性,彰显教学特色,培养、宣传特色教师,使其在实践中迅速成长为名师。同时,切实推进名师工程,发挥特级教师、学科标兵教师、新秀教师的作用,强化激励体质,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学者型的轨迹发展。
    辽宁省实验中学名师成长机制涵盖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提倡终身学习,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机会。其次,帮助现有名师整理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法;提供省内外讲学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再次,推出新优,为教师提供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课和观摩课的机会,鼓励教师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同时,为教师提供国外培训机会,建立了稳定的教师输出培训渠道,建立教师出国培训经费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机制。最后,探索建立教育专家孵化机制。创造教育专家成长的环境,采取为“预专家”配备学术导师和教学助手、提供科研经费等有效措施,切实突破教育专家成长的瓶颈。
    一所名校的魅力,不仅仅凸显在优秀的传统、厚重的底蕴、创新的佳绩和教育的实践硕果,还应令师生感受到深深的人文情怀。
    谈到如何让教师拥抱职业幸福,关校长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始终致力于为教师过健康、丰富,有文化品位、有高尚精神追求的生活创造条件,想教师之所想,关注教师生存状态,满足教师职业生涯的动态需求,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度;另一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和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时俱进,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新高度。”
关注生存状态,使教师享受高品质的愉悦生活——他们千方百计地优化实验中学教师的工作条件,不遗余力地排除教师的生活困难。在今天的实验中学,头脑困乏了,可以去“雅茗苑”品茗小憩,也可以去“馨书苑”阅览休闲;身体疲劳了,可以去“健身中心”强身健体,也可以去体育馆挥洒汗水;心理失衡了,可以向同事们沟通倾诉,也可以去心理室敞开心扉……
    他们将每两年一次的教工体检改为一年一次;拨出学校专项资金为教师学历研读、国内学习、国外研修、国外考察等提供支持;全力解决教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升级学校的办公设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
    教师们早已把实验园看作温馨的家。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压力、职业倦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他们的素质潜能、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全国各届的“名校长论坛”中,实验中学对教师在生命关怀以及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的关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搭建专业平台,使教师在昂扬的氛围中深层发展——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学校为其在高校进行专业研修、提高学历层次提供有力支持;为教师搭建国外研修、国外考察平台,创新定期定向培训机制;鼓励并为其创造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的条件,使教师们在进取与提升中充分享有成就感。
实施专家治教,使教师在前瞻理念的引领中与时俱进——
    学校始终践行的“专家治教”理念,是教师们跨越式成长的阶梯,学校定期聘请专家来校讲学,指导教育教学及科研,使教师们能够在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的前沿反思自我,不断前行。从而形成了实验中学教师队伍的特色:学历规格高、专业功底深厚、学科名师众多,拥有一大批在省内外各学科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一流名师。
每位生活在这种精英团队中的教师,在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忠诚的信仰、前行的事业之时,又怎会不备感幸福与自豪呢?
    正是有了实验中学这片和谐、人性化的乐土,才有了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个体有特色、群体有优势、富有事业心与责任感、深受学生欢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育战线上砥砺前行。
    与教育结缘、一干就是近30年的杨福云老师,从当年学生眼中亲切的“姐姐老师”,变成了如今的“老师妈妈”;从当年的辽宁省外国语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到辽宁省实验中学班主任,再到如今的“2011年辽宁省华育十佳中小学班主任”。杨福云老师一路耕耘,一路收获,硕果累累。
    她引导学生提出班级的工作目标,并将其阶段化,形成大家承认并能接受的活动规范,如班级道德规范、班规、班训、班徽、班歌、班级箴言、自我批评簿等,并把学生分成具有互帮互学功能的8个教育方阵。在班主任工作中,杨福云老师坚持开展成功教育,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成功愿望,并为他们设计成功的机会。她带过的班获得过“省教委机关优秀团支部”称号,省、市级“优秀班级”和“三好班级”称号;她带过的学生中有获省、市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称号的,有获省直机关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部称号的,有获国家、省、市级数、理、化、生物竞赛、外语大赛和作文大赛奖励的……可谓桃李芬芳,争奇斗艳。
    今天的实验中学,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在195人的教师队伍中,有沈阳市教育专家2人,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22人、硕士学历教师92人、博士学历教师5人,其中,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的教育专家、拔尖人才、骨干教师、名校长和名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支队伍整体推进、一往无前的凯歌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也被誉为辽宁教育的旗帜、东北教育的品牌、全国教育的标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校坚持“内联外通,开放办学,交流合作,共享效益”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国内东北师大附中、哈尔滨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等50多所著名学校建立校际协作关系,交流教育心得,互相借鉴优秀的育人经验。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
    登高方能望远,展翅才能翱翔。
    开放教育之门,必将赢得鲜活的生命和国家的未来。国际化是名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实验中学同样迈出了长足的步伐,并使之成为实验中学的一个特色、优势和品牌。
    在学校“多路径升学”策略的引领下,经过多方努力,实验中学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继与加拿大南玻尔特互换留学生、教师国外研修项目,与新东方合作办学等项目之后,2011年,与全球最大教育集团——美国KAPLAN战略合作,强强联手,成立辽宁省实验中学KAPLAN国际部。迈出了实验中学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实验中学争创两名——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占领两高——国内升学高位、国际留学高位的重要举措。
    此外,学校还成为ETEC(美国高校联盟)、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的生源基地,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升学的渠道;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多所大学、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师生互访游学及教师培训深造等交流项目接连不断。国际化的路径使实验学子走出中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展开竞争并取得佳绩,他们全面综合的高素质得到了世界名校的垂青。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校园里都有实验中学学子的身影。
这一连串的办学举措,不仅让人看到了实验中学教育的力与美、光与热,更让记者振奋于教育的现实与未来、希望与梦想……如此充满朝气、独具特色的学校,如同一艘乘风破浪、驰骋汪洋的大船,满载着学子们一次次安全地驶向成功与幸福的港湾。
在打造了一批雄厚的师资队伍、发展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思路、开拓了一系列广阔的平台后,实验中学的学子在春风化雨的教育田野上,贪婪地吮吸着营养与甘露,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绮丽无比的花朵:
    学子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夺得国内外金银牌,尤其是生物奥赛,7年蝉连全国金牌;
    2007年,王夏娃同学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9所大学同时录取,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2009年,郝思杨同学获国际生物奥赛金牌,实验操作能力全球第一,改写了中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实验操作能力不如欧美学生的历史;
    2011年,王妍月同学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并荣获最高荣誉奖学金——领袖奖学金;
    2013年,肖天行、吴承骏、张皓涵、王崟樵四名同学同时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
    实验中学每年有几十名学生升入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名校。六十五载薪火相传,辽沈大地独冠群芳;沿海经圈花开朵朵,“实验航母”扬帆远航!高歌猛进,阔步向前,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下,在全体实验人凝聚智慧的探索下,如今的实验中学办学体制更加灵活,集团化办学稳步扩展。继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营口校区、浑南校区和辽滨校区建成后,2013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正式成立,自此,辽宁省实验中学正式形成了多种办学体制融合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省域辐射的整体格局。世界名中学联盟执行委员会秘书长贾博称赞道,辽宁省实验中学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辽宁号航母”。
    高中生涯是漫长的,但对于一个人的终身而言,它又是短暂的;教育是有限的,但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它又是永恒的。
古朴典雅的实验园,如同一座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文化园区,庄严而热烈。在雅致和谐之间,松柏与花草相偎,甬路和雕塑相依,看松鼠草地跳跃,听喜鹊鸣叫枝头。
    风雨中,雷锋雕塑焕发着不朽的光芒,塑造着一代代实验人的精神;
    晨曦里,实验学子伴着花香书声琅琅,孕育着远大美好的人生理想;
    这里,是梦想起航的深情港湾;
    这里,是人才成长的温暖摇篮。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办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这面鲜明的旗帜,如冬日的暖阳,驱散了无数求知者心头的阴霾,击退了无数求学者纠结的彷徨。
时光流转,已然3年。
    她,又完成了一个愿——为莘莘学子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她,又前进了一大步——全面育人的道路虽坎坷难行,却从未停顿片刻;
    她,又谱写了一首曲——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大舞台上,倾情演绎,领衔独唱!
    以3年为期,她不断兑现自己的诺言,奏响前进的号角……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实验中学的历史是光辉灿烂的,实验中学的今天是欣欣向荣的。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辽宁省实验中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潮头,驶入“全国著名、世界知名”学校的快航道,向着未来发展和腾飞的目标破浪前进!

   上一篇文章:2014年教职工摄影作品征集的通知
   下一篇文章:我校牵手慧学云平台 布局优质教育资源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