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导读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网站首页 学校概貌 学校新闻 校园文化 教研教改 招考资讯 校际交流 学生园地 实验校友 图说实验 国 际 部 新 疆 部
 您当前位置: 实验之窗网站 >> 学生园地频道 >> 刊物作品 >> 正文
新闻正文 阅读底色:杏仁黄  胭脂红  青草绿  浅青蓝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属性:

与马在田院士零距离接触

新闻来源:教研处   新闻作者:1960届毕业生 张玉洲   责任编辑:闻毅   新闻录入:王美佳
字体大小: 超大          字体颜色:字体颜色     新闻阅读: 次    发布时间:2014.05.28

       2009年4月我用学校提供的马院士王秘书的电话进行联络,请求安排会见马院士。很快,我收到了马院士的亲自电话,定于4月24日上午9时后在他的同济大学办公室见面,届时,他还派专车接送我。上海分会会长傅一民校友和上海校友会负责人之一、同济大学学生处陈华校友在座,王秘书一直陪同在座并负责对我的招待工作。我首先代表校领导及学友们对马院士问候,并表示欢迎他参加六十周年校庆,代表沈阳校友会向上海校友会问好。
       马院士听了我的话后十分高兴,脸上泛起了童颜,露出了幸福的微笑。马院士是东北实验学校高一班学
生,我是1954-1960年学生,恰是1954年8月更名为辽宁省实验中学第一期学生,傅、陈二位校友是母校八、九十年代毕业生。我们四人三点联一线,从纵的方向再现了实验历史。没见马院士之前,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我实验园内的一颗小草去拜见实验园中的参天大树,一粒实验园中的尘土去仰望实验人才天空中的巨星,情况会怎样呢?见面后,马学长的平易近人、笑容可掬、朴实无华、厚实可亲,一下子把我的心温暖起来,把我带进了时间隧道,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代的实验园。我不是见国内外地球物理界、石油勘探界的科学巨星,不是见同济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是见以世界发达国家赞誉的、世界采油界普遍应用的“马氏系数”的创造人——马在田院士,我见的是久别的实验园中高班的大哥哥,是同班的班长同学。马学长的朴实可亲就好像他刚从法库老家放假后返校的同学,身上似乎还散放出刚从苞米地、高粱地走过的清新的东北乡土气息,尽管他在前苏联留过学,到过许多国家,还掌握了多种外语,但仍是一口东北话,一派实验学子气,只是法库腔儿有增无减。他的着装风格与当年实验学生装相差无几。他中等身材,十分清秀。脸上布满皱纹,炯炯有神的眼睛时时放出智慧的光芒。他生于1930年,比我大十岁。我半秃多白的头发,佝偻之势的身躯与他挺拔的腰板相参照,难辨孰长孰幼。
       马学长讲话朴实自然,和谐幽默,逻辑严密,哲理深刻,深入浅出。他谈到实践重要性时,说大学毕业
后他分到基层,整天与人与地与风沙打交道,正是这个第一线才有了创造出“马氏系数”的基础。秘书王老师告诉我,他是胜利油田早期开发的奠基人之一,参与了打成第一井的会战。在石油界没有人不知马院士,他的学生遍布石油界,都有卓尔不群的贡献。王老师还说马院士很重视实际和创新,淡泊名利,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现在还是一系列国家级重点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在马院士建议下成立了“地球物理奖励基金”,课题组的同事们建议用马院士名字命名,他坚决不同意。王老师还告诉我,马院士非常想念实验中学,六十年校庆很想回去看看学校、老师、同学。可他的身体正受到疾病的严重伤害和挑战。治疗中,他用顽强、豁达、乐观的态度同疾病斗争,效果明显,但还是很难经受旅途的劳顿。
       为了抛砖引玉,我把自己在母校校刊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及《钱永耀文集》上的一篇文章及反映我职业、
性格及上海生活的征文汇集成小册献给马学长。果然,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马学长给了我一篇他署名的高一班毕业生马在田的文章,题目是《母校建校六十载,学子回首忆当年》。他在文章写道:“我是1950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的高一班学生,亲身经历了母校的建校过程和早年的学习生活。一些往事至今历历在目,虽然六十年的风雨洗礼,但记忆犹新。在这段时间内扩展了我的人生视野,认清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关系,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起历史使命感,特别是树立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背景的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振奋精神,使我终生受益。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开始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一生事业和命运的奠基时刻,关系个人前途和命运,也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大业密切相连。”马学长文章中介绍了60年来对母校的深深感恩之情——一、择优选强,中学榜样。实验中学正式成立于1949年5月4日,实际上她是在沈阳解放后由军会接收的六所公立中学组成的东北中学经过整顿和择优选拔后建立的。”“经过一次考试对学生择优,不是60分的要离校自寻出路,及格率在10%左右。马学长的成绩是6所学校中高二级第二名。这种考试正是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所要达到的办示范性的高水平的东北地区的一所中学目的。建校初期第一批学生,是十里取一的,老师也是择优留用的。建校前一个多月,除了上课外,还组织了全体师生参加的“民主建校月活动”,学生参加粉刷教室,整理校园,老师参加油漆门窗的劳动。是一种很有教育和实际价值的活动,纠正了师生重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确立正确的认识。二、求真务实,育才有方。值此垂暮之年,回望我一生的风雨历程,无论是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成功或失败的过程中,细细想来都与我在实验中学近两年的学习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表面的,而是存在于思想深处的。我一生从小学到大学,一共读过八所学校,小学两所,中学三所,国内外大学三所。但是对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实验中学。因为在读实验中学时期,处于18-19岁的人生观形成期,而当时的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性的变化。实验中学给予我的不是单纯的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人生理念、人生追求和对国家前途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启蒙和形成。班主任邹洪帆老师在批评别的同学时说的话,成了他一生的做人尺度“做人要实在,要心口如一,实实在在”。印象深刻,也使我终生受益。我一生没有整过人,不计个人得失,正直本分,不能不说与邹老师的教育无关。马学成老师的数学课讲得好,有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马老师强化了我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我在50余年工作中,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应用大型数学计算机以后,我的数学基础是我科技创新的强有力工具。我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被国外同行,主要是美国同行称之为‘马氏方法’或‘马氏系数’,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前人所没有给出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式。因此,我的科技创新是与实验中学的基础教育的踏实分不开的。这种踏实不单纯是学习课程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对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考核,应当是对他们的能力的考查,而不应是单纯的学过的知识记忆和重复,不应当将学生教成会行走的图书馆,或者只能录制他人知识的媒体,否则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将是一项实现不了的工程,这个工程完不成,中国只能永远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强国。三、自信自强,成才保障。实验中学给我的宝贵财富是自信和自强,一个人追求成功首先必须要有信念和信心,在自信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内在实力不断地强大。这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精神方面的,一个是知识结构方面的。如果说我在自己事业上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的话,就在于我从来不退让,不认输,立意不停顿地追求优秀。
       对优秀的追求随着视界而展宽,必然是从校内到社会,再到国际平台去展现。要想不断地追求优秀,一
个创新思维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创造性的学,创造性地应用,创新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等是追求优秀的目标和结果。现代国家和个人要想成为公认的优秀,离开创新只能是一种空想。这是我的体验,记得我在1992年写给当时在校的同学信中就提到:“人人都有创新之日,就是国家富强之时。”自信与创新是所有成功国家和个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成功的结果有大小之分,但其共性是一致的。我的这种体验不能说完全是实验中学传授给我的,但在实验中学那段青春时期给我的启蒙教育是深刻而久远的。因此,我认为我的人生中成功的起点是从实验中学出发的。因此我在那封给在校同学的信中就谈过这一点,实验中学是我革命出发地,事业成就值得怀念的一座里程碑。学长文中每段话都根深于实验园,我不由得想把在母校时熟知的达•芬奇的一段话:成熟的谷穗,低垂着沉甸甸的头向着母亲般的大地。学长情溢全文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实验中学,归功于实验教育,令我骄傲、令我自豪、令我幸福,更令我受益多多,使我再一次沐浴在实验的再教育的母爱海洋之中,与马学长零距离接触后,我没有感到自己渺小,却实实在在认识到了马学长的伟大。但更深刻地认识到最伟大的是母校,是实验教育。六十年成熟的,受到实践检验的实验教育确实是为祖国发展做了伟大而深远的贡献。四十年校庆时校友会讨论中,我提出了校庆校在聚会三原则:实验学子“在祖国人民面前是赤子,在学校老师面前是学生,在同学面前是朋友”。见了马学长以后,我觉得应该再补充一条:“在中国强大富强面前,实验学子是财富。”得到马学长的文章后,当天就研读了十几遍,深夜觉醒,复读大作,感慨万千,难以自己,成此拙篇以抒人生感怀,以念母校深恩。六十年是时间长河中瞬间,但实验人才天空中却明星灿烂,一片辉煌。长江后浪推前浪,再过六十年实验人才天空会更加灿烂辉煌。千言万语并一句:祝母校永远繁荣昌盛,年年人才出,代代强中强。
       我和马学长同为母校五十年代校友,可相见却走了六十年的长途。对母校见亦难,别亦难,天涯海角,
生生息息永相联。我们无法常在母校怀抱生,但母校却在我们心中直到永远,母校万岁!

   上一篇文章:理性碰撞的火花
   下一篇文章:云端人间
推荐新闻   
热门新闻